未来中国发生骤旱的风险可能显著增加,到本世纪中叶,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南方湿润省份骤旱风险将增加40%,而在北方半干旱地区骤旱风险却有所降低;骤旱事件的增加主要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归因占比77%。
相比传统干旱,骤旱发展更为迅速、预见期更短。由于突发性强、强度大,骤旱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目前还无法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手段。
中国骤旱风险呈显著上升趋势
世界资源研究所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1/4的人口面临极度缺水的?;?。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也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
河湖干涸、草木枯萎、饮水受限、粮食减产……干旱一直威胁着人类社会。更需警惕的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干旱影响的区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中国原本湿润的地区或将频发骤旱事件。
“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往往是由降水亏缺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蹦暇┬畔⒐こ檀笱挠胨试垂こ萄г涸撼?、教授袁星说,在异常高温和降水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嵩斐删值赝寥朗瘸中魉?、蒸散发增加,这种发生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事件就是“骤旱”。
通过5年攻关,袁星及其合作者建立了一套识别骤旱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中国和非洲等地区的骤旱成因、趋势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自然》旗下刊物。
“我们对骤旱发生的时间范围界定在15-60天,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发展迅速?!痹撬?。2012年,美国中部的骤旱就曾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3年,中国长江中下游骤旱不仅导致多?。ㄖ毕绞校┡┳魑锸茉?,连饮水供给都出现困难。
通过模型计算,袁星及其合作者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南方湿润地区的骤旱风险将增加40%,而在北方半干旱地区骤旱风险却有所降低。综合来看,未来中国的骤旱风险呈显著上升趋势。
“南涝北旱”正在逐渐改变
为什么传统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骤旱风险增高了,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骤旱风险却会降低?
袁星介绍,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高温天气往往出现在雨季。再加上湿润、半湿润地区水汽充足,当雨季少雨时,高温热浪会加速水分的损失;较湿润地区植被茂盛,缺水时植物可以从深层土壤中汲取水分,有利于蒸散发的增加,容易形成骤旱。
“中国骤旱更易出现在较湿润地区,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痹墙馐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众多水文气象要素的变率增加,干旱、洪涝更易出现。同时,温室气体的增加改变了大气外辐射的强度,一方面带来更多的高温热浪,加速湿润地区水分的蒸散发;另一方面,外辐射的增强也改变了云的分布,季节性降雨变得愈发不稳定,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区域降水分布。
“我们以前常说中国南涝北旱,但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改变?!痹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报告里的未来预估结果以及最新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将变得越来越湿润,而南方湿润地区却会越来越干?!罢庥胛颐羌扑愠龅闹韬捣⑸魇埔彩且恢碌?,尽管南涝北旱的转变也与气候自然变率有密切关系?!?/span>
“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中国骤旱事件的增长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它并不因为自然现象引起的短暂升温放缓而改变?!痹蔷倭烁隼?,在20世纪末一次强厄尔尼诺现象消失之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有所减缓,但骤旱事件的上升趋势却增加了三倍,“这与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土壤湿度减少和蒸散发量增加密切相关?!?/span>
“人类活动对于骤旱的影响很显著?!痹堑难芯拷峁砻?,其中77%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同时骤旱暴露度风险也将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提升?!霸诓糠值厍?,骤旱也许将成为一种新常态?!?/span>
建立预测预报模式是当务之急
与一般干旱相比,骤旱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更大?!爸韬捣⑸煤芸?,给我们的响应时间很短,难以及时应对。而且骤旱往往发生在相对湿润地区的夏季,此时这些地区的注意力更多放在防汛上,对应对骤旱缺乏准备?!痹侨衔?,除了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外,在骤旱情况下当地生态系统也相对更加脆弱。
对于一般干旱的监测和预报,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套模式可以准确地预测某次骤旱事件的发生?!跋衷谘Ы缍灾韬档难芯慷蓟乖谄鸩浇锥?,当务之急,应该进一步厘清骤旱的变化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开发出应对骤旱的预测预报模式?!痹潜硎?,目前团队的气候-水文耦合模式,能够预估在全球变暖情况下较长时间尺度内骤旱的发生趋势,但是实现对骤旱的实时预报仍有难度,“现在的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气候预测都比较完善,但10~30天的延伸期预报仍是世界性的难题,骤旱往往就发生在这个时间内。因此,要加大力度发展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为应对变化环境下的极端事件提供更可靠的科学工具?!?/span>
而关于骤旱对植物生长、自然生态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进行客观评价,还需要更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各部门的协作攻关,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早期预警系统,才能更好地开展骤旱防治。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要节能减排?!痹潜硎?,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很大,“只有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才能减少骤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span>